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41家央企入围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名单

2015-06-23 18:53:00

国资委23日公布201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名单,中石油、中海油、国家电网、中国建筑、中国移动、华能集团等41家央企入围。
附A级企业名单:
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国家电网公司
4.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5.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6.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7.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9.东风汽车公司
10.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1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2.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13.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1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15.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16.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8.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19.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20.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1.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22.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23.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4.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25.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
26.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27.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28.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9.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30.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3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32.华侨城集团公司
33.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34.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5.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36.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37.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38.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39.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40.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41.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理財學堂:先舊後新 方便接貨者即時買賣

2007年04月02日
當上市公司需要資金時,除了可向銀行借錢,亦可以配股集資。配股方式分兩種,一是直接發行新股,二是以「先舊後新」方式進行。
所謂「先舊後新」,是指公司管理層或大股東將自己持有的股份(舊股),配售予獨立第三者,然後以配售價相等價錢認購公司發行的新股。以「先舊後新」方式配股原因是,發行新股需要時間辦理手續,大股東先將所持舊股配予第三者,可讓第三者即時買賣,令接貨的第三者處理股票時更具彈性,故較受投資者歡迎。
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配股,新股發行量不可超過股東在股東周年大會上給予的一般性授權(股東會通常允許董事會每年增加公司股本額,增幅最多為已發行股本的20%)。另外,發行新股後,大股東及其關連人士所佔股權比重,不可高於進行配售前的水平。

集資發展 有利股價

至於配股對股價的影響則要視乎集資用途,若集資用作收購資產或公司,有利未來盈利,一般對股價會有正面刺激;若上市公司只模糊地指出,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或還債,則投資者便要審慎。
以最近中國水業(1129)為例,在3月22日以「先舊後新」方式,配售最多3億新股,佔已擴大股本16.22%權益;配售價為每股1.06元,較停牌前收市報1.08元,折讓1.85%。集資淨額3.08億元,其中2.62億元,用作發展內地供水業務。
由於市場看好內地水業前景,該公司翌日股價收報1.26元,升幅達16.67%。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押股隨時賣殼 助迴避全購 2015年05月18日

【新興手法】
除了為求貸款,將控股權抵押原來是一款新興的賣殼方法,在操作上更為靈活,也可規避觸發全購,有熟悉市場操作人士認為,雖然公司一般不會披露押股意圖,但若然押股金額所得與殼價相近,市場便順理成章憧憬押股是為賣殼。

毋須披露金主背景

一般最常見的買殼手法是全面收購,買家持有超過30%以上的公司權益或具投票權的股份時,需向所有股東付出同等價格購股。但透過押股賣殼,新殼主便得以迴避有關全面收購的限制,不用準備額外錢向小股東買回股票,從而減低買殼成本。
專業投資者梅偉琛指出,將控制性股權抵押賣殼的做法較隱秘,當市場以為押股是為貸款,其實是暗地易手,其中一大好處是毋須披露金主背景。而在訂立押股貸款協議時,一般會定下非常高的貸款息率,高得令舊主無力還款,以「押斷」控股權。
另有熟悉市場人士指,押股賣殼是毋須召開股東會表決一系列議案,便能直接與新殼主交接。而賣家為免買家突然反口追數,亦會將控股權持有權託予由大股東成立的離岸空殼公司,並不提供個人擔保,被提清盤時債務也毋須「上身」。 

創業板淪製造殼股工場 2014年07月14日

【財題專題】
殼股需求殷切,創業板殼價水漲船高,過去一年勁升逾四成至2.2億元,不過依然供不應求,導致市場掀起一股「啤股」熱潮。投行亦吼準創業板上市要求低及過程簡單,加上「細細粒容易食」,主力啤創業板股生財。

施伯樂上市15個月即賣盤

去年上市的23隻創業板新股,逾四分之一已經被大股東極速減持。當中上市僅1年零3個月的施伯樂(8260)於月初更已悉數出售予內地投資者,堪稱最快賣殼的上市公司,亦為創業板變成「啤殼」工廠的實證!
顧問公司施伯樂去年4月上市集資3,075萬元,大股東張天德及龔鈁早於去年12月已開始減持套現,上月公佈洽商賣盤,結果於月初落實以8,568萬元將所持51%股份悉售予內地商人張健。由上市到賣盤過程之快,可算前無古人。有投行高層表示,「按規定,大股東新上市半年內不可減持,之後半年內可減持至51%,之後可減至零。」加上顧問公司固定資產不多,「清理」更容易,「而半新股上市不久,未供股,未批股,未拆股,會較乾淨。」,相信是施伯樂快手易主的另一大原因。
內地IPO市場重開後步伐緩慢,銀行又收緊借貸,迫使不少內地老闆南下尋殼,以取得融資平台。主板殼當然好,但供應始終有限,加上殼價因瘋搶而推高,有殼股中介人指出,「靚嘅,乾淨嘅主板殼,100%股權起碼4億樓上,新買家甚至要啃埋其他資產」。相反,創板殼價成本相對較低,最新行情叫價雖高達逾2.2億元,但要取得50%權益成本亦只1億多元,「易手一年內業務不能大變,即所謂養殼期,與其放幾億養隻主板殼,養創板殼更抵玩,之後仲可以炒多輪轉板㖭。」

大股東禁售期後大手減持

在龐大需求推動下,近年創板掀起啤殼潮。翻查紀錄,去年共有23家創板公司上市,按年飆升近一倍,亦是自2003年以來最多創業板公司上市的一年。除施伯樂外,去年上市的23家創板新股中,包括羅馬集團(8072)及匯財軟件(8018)等至少六家新股的大股東在禁售期後大手減持,當中三家更已減持至50%以下,賣殼味甚濃。
創板賣殼情況越見熱烈,除殼價較主板平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啤殼較易,保持一定的供應量。有投行人士指出,「創板上市最低要求公司之前兩年錄得正現金流2,000萬元,即使行規多會等夠有2,000萬元利潤先去申請,都較主板要求三年盈利5,000萬元低好多。」他續指,創板集資只數千萬元,「圍飛」容易,又易炒上,「從啤殼到上市,再到賣殼,至最後轉板,其實可以有好多好消息炒上。事實上,內地投資者對主板還是創板殼並不十分介意」。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投資導航:大時代顛覆配股定律 抽水變煉金

以往高位遇上企業抽水潮,總被視為大市見頂先兆,但港股大時代資金氾濫,大戶散戶求股若渴,配股供股活動變成搶貨良機。
事實上,近日不少公司抽水後,股價不跌反升,完全違反傳統定律,究竟所為何事?今期《投資導航》為你拆解。

馬雲入主 瑞東締造神話

【星級股東】
嫁入豪門乃不少女士們的夢想,無他,衣食無憂也!上市公司又何嘗不是?能夠成功引入名人做股東,股價肯定升價十倍。說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是近年點石成金聖手,肯定冇人會反對,繼阿里健康(241)、阿里影業(1060)後,他最近入主股壇猛人高振順的瑞東集團(376),成功製造另一個股壇神話。
瑞東上月底發通告,宣佈引入馬雲旗下的雲峰基金,後者以每股2元、總代價約26.9億元入股瑞東,佔擴大已發行股本約56%,成為單一大股東,另其他星級股東還包括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藝人趙薇丈夫黃友龍等,高振順持股則由50.3%攤薄至9.6%。瑞東復牌後股價一度高見25元,較停牌前9元大升1.8倍。假設認購方案順利通過,瑞東市值已超過500億元。
另一方面,高振順任副主席的先豐(500)亦趁高出售1,080萬股瑞東,套現2.49億元,袋袋平安。

中國賽特有憧憬

中國賽特(153)日前宣佈引入國企北京城建橋,佔股8.7%,每股作價1.426元,意味現價入場僅貴北京城建橋不足一成,加上賽特市盈率僅單位數,市值亦只得二十多億元,可塑性大,配合國企新股東明星效應,值博率甚高,可候1.5元樓下吸納,中線以2元作目標,潛在升幅33%,跌穿1.35元止蝕。

發行A股 東江環保強勢

【爆升引擎】
國企發行A股,成為另一個股價爆升催化劑,相信與A股估值高,集資額相對較大不無關係。近期紫金礦業(2899)、徽商銀行(3698)出手後,股價均展現強勢,但要數最強勁例子,不得不提東江環保(895)。

中州證券好事近

集團4月底公佈,以非公開發售形式,發行最多5,786萬股A股,相當於已發行A股的17.77%,定向配售予九名投資者及主席兼主要股東張維仰,每股作價39.8元人民幣,較A股停牌前折讓約兩成,集資約23億元人民幣,擬用作投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及沙井基地擴建等。公司復牌後H股單日喪升53%,創出上市新高。
既然股價堅挺,投資者不妨向有意發A股的公司埋手。招金礦業(1818)董事長翁占斌日前表示,正加快回歸A股上市的步伐,希望明年可落實。從圖表出發,招金4月已突破下降通道,更一度突破6元水平,可候回試5.3元吸納,靜候好消息公佈,失守4.9元止蝕。
另一方面,內地券商股中州證券(1375)更已遞交A股上市申請,董事長菅明軍揚言這是今年集團的工作重點,相信好事近了。投資者可於7元水平買入,升穿8元加注,目標價9元,潛在升幅達28%,跌穿6元則止蝕。

鋪路賣殼 MegaExpo喪炒

【財務技巧】
港股大時代,不少殼股為把握食大茶飯的時機,紛紛加快賣殼步伐,但不少卻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貨源太集中,街貨太少;二是貨源太散,蟹貨太多。為令炒作更為順利,大戶往往採用配股、供股等財技,達到加快炒上賣殼的目的。
不妨以MegaExpo(1360)作為例子。此股向來街貨稀疏,日均成交僅數十萬元。公司於4月先出售一家附屬公司,獲利5,000萬元,再於5月初配發新股,集資1.47億元,每股4元,較當時折讓近7%,讓一批平貨流出街外,為日後炒作鋪路。上月底,大股東再以每股4元減持1.1億股,令持股量由58.33%大幅降至12.5%,不再成為控股股東,變相控股權易手。集團股價由4月中不足2元起步,炒至上周四(4日)的6.24元,升幅逾兩倍,成交亦見顯著增加。

皇朝傢俬具潛力

同類潛力股可留意皇朝傢俬(1198)。上月中先配股集資6,500萬元,主席持股量降至約27%,不再成為控股股東,埋下股權易手的伏筆。本月3日,公司賣出位於麼地道的香港總部物業,獲利2,200萬元,留意交易並沒有售後租回的協議,意味連總部也放棄,轉手味道甚濃。同日停牌,涉及可能與大股東交易的內幕消息,投資者不妨留意復牌後的表現。

專家教路:定向配股較值博

【貨源歸邊】
對於公司抽水後是否值博,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表示,從資金流角度而言,貨源歸邊的,即若公司是定向配股,「冇乜散貨出街」,而配股後交易日穩守配股價,股價更向好,即可考慮追入。不過,他提醒依從這種方式投資的散戶應控制注碼,減低風險。

宜留意集資用途

另一種可考慮的是H股上市公司於A股定向增發,如比亞迪(1211),他解釋,這類型的配股對股份攤薄效應較少,而在配股後,資金亦用於發展用途,可考慮追入。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認為,雖然抽水模式對股價表現有影響,「一供一同一供三十差距好遠」、「配股discount3%同三成亦唔同」,但更重要的是追入抽水股,應注意該股份抽水背後的動機,以阿里影業(1060)為例,配股為着發展業務,才具有買入誘因。
故此,他認為,需要了解公司集資用途,或股份承配人身份(是否引入投資者)等,「要留意背後故事,研究公司想點,知道發生乜事。」

折讓高低有玄機

【話你知】
根據《上市規則》,上市公司董事會須事先在股東會上取得股東同意,才可進行配股。由於配股將攤薄股東利益,一般性授權的配股數目不可多於已發行股本20%,配股價亦不得較基準價折讓20%,基準價定義是最近收市價、或過去五日平均價的最高者。倘發行價的折讓幅度大於20%,上市公司就必須在簽定協議後的緊接交易日開市前發公告,倘承配人少於6人,需詳細公佈每人的資料及獨立身份。
一般而言,配售價折讓越高被解讀為大股東忽視小股東利益,對股價越不利,相反輕微折讓則有機會被視為股份受投資者捧場,若引入有實力股東,更有機會掉頭對股價有利,成為炒作藉口。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公司回購股票

公司回購股票對股價是有正面的作用。所以算是偏向利好的消息。

回購通常有兩個條件:

1) 公司有多餘的資金。

2) 股價(市價)比股票的真正價值低。

若公司沒有充裕的資金,若需要資金發展新項目時,自然會發售新股集資,而不是回購股份。公司的資料公司的大股東是最清楚,當他確得市價低碊,便用回購方法,提高公司的會股資產值。

例如公司的股數共有100股,資產淨值為200元,即每股資產淨值為 200/100 = 2元,但市價為一元,公司若有多餘的資金,若在市場回購50(用了50),變成總股數只有100 – 50 = 50股,資產淨值為 200 – 50 = 150元,每股的資產淨值便會變成150 / 50 = 3元,所以回購是可以提高股票的價值。

公司的每股資產值高了,對大小股東都有間接的好處。

壞處方面,一間公司的價值,資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公司的發展。回購的原因是公司有多餘資金,反面地看即缺乏了長遠的發展,對公司短期是利好,但長期亦會減少了公司的增長。

當然亦有些古惑的大股東,利用回購來謀私利。有些公司的股東有一些股票是放在自己的有聯係人士中,當要套現時,便利用回購方式用公司的錢,高購買了自已的衛星股份(表面不是自己名下,而實質自己擁有的股份),另外亦會在私有化前,先用公司的錢回購股份,減少街貨後才進行私有化。這些大股東將來大家買貨時要帶眼識人。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壹週刊:五窮六絕七翻身 有幾準?

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

壹週刊:五窮六絕七翻身 有幾準?

踏入五月,港股連跌四日,恒指累計下跌近千點,不禁令人想到今年會否出現「五窮六絕七翻身」的情況。翻開過去十年(不計今年)恒指每月指數資料,發覺上述說法又頗為準繩。過去十年,恒指五月份有七次是跌市,五月的平均回報(以指數變幅計算)是-0.7%,「五窮」對了70%。至於六月,雖然只得三次跌市,但由於○八年六月大跌近10%,拉低每月平均回報,故此六月的平均回報依然是負數(-0.4%)。

過去十年,恒指踏入七月確實大翻身,未逢一跌,七月的平均回報高達4.9%(還未計算股息)。每年六月底入市,七月底盡沽,只投資一個月已錄得每年約5%的回報,足夠跑贏不少「食水深」的基金。除了七月外,每年四月恒指表現也不錯,○五年至一四年只有兩次跌市(兼且微不足道),四月的平均回報是4.3%。若然早些提供這些資料給讀者,相信大家會較放心在今年四月大舉入市,享受過去一個月恒指高達13%的升幅。

過去十年,恒指八月份的表現令人沮喪,有七次跌市,平均回報是-1.8%。由九月至十二月,恒指趨勢大致向上。雖然○八年十月恒指大跌22.5%,但十年來恒指十月的平均回報依然達到2.1%;過去六年,恒指十月未逢一跌。

上市公司一般在每年三月至四月公布業績,若業績理想,有利股價在四月份上揚。踏入五月,好消息盡出,而且踏入考試季節,不少家長暫時離場,幫子女溫書。大部分重磅藍籌股在五月和六月除淨,除淨後股價下跌(反映派息),拖低恒指,有利大戶先行沽空期指(或其他衍生工具)獲利。

七月份恒指翻身實在較難解釋,可能和「師奶兵團」復出有關。八月份恒指下跌反而可以說是由於基金經理放假,市況較淡靜。九月後恒指上揚,因基金經理要爭取好表現,才能分得較多花紅。此外,有研究顯示股市表現與天氣相關,香港入秋後天氣良好,風和日麗,股民心情較佳,也有利大市表現。